
去健身房没时间,去跑步难坚持。
我们总能寻找一大堆理由不运动。
那么走路也许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,尽管走路健康益处很多,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。
那么究竟怎么走路才算是锻炼呢?
1.强度:每天至少快走40分钟
走路健身的方式固然是好的,但走路分为散步和快走,散步无法达到健身效果,只有快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的作用。作为一种运动强度不大的健身方法,快走对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有着较好的效果。
快走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很好的锻炼效果,且相比其他运动,对身体的损害也最小,所以建议快走。为保证锻炼效果,快走应至少每次40——60分钟。不少国家提出每天要走“6000步”或“10000步”的口号,其实就是对锻炼时间的量化处理。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,“6000步”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,而“10000步”则需要一个多小时。
2.脚步正,曲臂摆
正常走路时,都会略带外八字,轻度不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影响。但是如果严重的话就需要去矫正了。习惯内外八字的走路的人,会由于发力点和着力点与正常走路的人不一样,造成髋关节和膝盖的过度磨损。用这样的不良姿势快走锻炼,非但起不到健身效果,还会加重膝盖和髋关节损伤。走路姿势不正的人,通常鞋子磨损也比正常走路者更快。所以及时纠正走路方式。
快走时,还应配合正确的摆臂姿势,即及曲臂摆。这样锻炼效果更好。
3.正走、倒走、踮脚走混着来
现在很多公园都有很多人喜欢倒走,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。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,平衡锻炼效果。另外,踮脚走也可以锻炼到腿部肌肉,尤其是让小腿肌肉更紧致。但无论是倒走还是踮脚走,都属于非正常的走路方式,容易对髋关节和膝盖造成损伤,因此,它们可以作为辅助练习,却不能时间过长,以每次5—10分钟为佳。
4.时间选择
不少中老年人习惯早上锻炼。但早上锻炼更不宜身体健康,因为早上空气湿度大二氧化碳多,氧气相对较少。加上夜间休息早上人的血液比较浓稠,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早晨不宜锻炼。
可以选择在晚饭后,并将锻炼结束时间控制在睡前两小时,比如晚上10点睡觉,8点就要结束锻炼。因为快走会加速血液循环,使身体保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,如果结束运动和睡觉的间隔时间过短,容易造成失眠。
5.操场地面松软有弹性,公园空气好
公路边是最不适合快走的地点,这不仅因为公路上车流量大,空气质量差,易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,更重要的是柏油路面过于坚硬,容易对膝盖和脚踝造成较大的冲击。
因此,松软的土路和塑胶操场是最适合快走的运动场所。此外,公园和自家小区也是不错的选择,因为这些地方空气质量较好,可以保证在运动时,呼吸系统不受过多的伤害。
6.一身好装备
1.一双软底的跑鞋,可缓冲走路时的脚底的压力,并保护保护脚裸关节。
2.透气袜子,宽松衣物。
3.带一瓶水,在运动过程中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。